-
阶梯模型
- 为了改变行为,要关注日程过程,而不是关注结果。(人们青睐于迅速看到结果)
- 阶梯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想。
- 自我效能感在这里指的是 “改变是可实现的” 这一信念。
- 只有在认为自己完成了当下步骤的时候,人们才应该回想上一步。
- 如果选项太多,人们很难做出决定。
懂得很多道理不重要,能讲明白才重要。
-
社交磁力:让他人成为推动自己改变的力量
- 一个强大的社群必定具有“社交磁力”
- 通过分享视频或群发信息的方式召集具体的一个人或一群人,是建立社交磁力的一种途径。
- 社群要想对成员产生持久的影响,就需要足够多的人为社群提供力量,创造社交磁力。对于规模非常小的社群,比如5人以下的社群来说,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来建立社交磁力。而对于较大的社群来说,需要15%的参与者投身社交磁力的建设工作。
- 成功社群的六大要素:1. 信任需求 2. 融入需求 3. 自我价值的需求 4. 社交磁力的需求 5. 获得奖励的需求 6. 赋权需求
- 社群里必须有15%左右的人是同伴榜样,所以,如果你希望创建一个100人左右的社群,你应该找15个同伴榜样。
- 榜样的标准是,跟将要加入社群的其他人有着相同的入口统计特征和心理特征。
- 重要的是,这是一种健康的压力,它让社群成员产生信任感,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,而不是自己不参与就会受罚。
- 对于到来的新访客,你只应该为她们设定一个初始目标:加入后的一个星期内为社群做些贡献。
- 人们认为,营销,广告,以及拥有庞大用户量的社交媒体会是赢得回头客的万能配方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- 有时候,让人们谈论广告,反而会带来相反的效果,有碍于通过广告鼓励人们购买啤酒的目的。
- 要事为先: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
- 如果人们认为这件事很重要,他们就能坚持了。
- 你认为更重要的东西,对你选择做什么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- 头三件最重要的东西是:金钱,社会关系和健康。
- 只是让人们理解并感觉某事重要,还不足以让他们坚持下去。眼下重要的事情,到了明天或明年,说不定就不重要了。
- 如果人们做自己规划的事并不开心,他们就不会坚持做下去。
- 人们很难为遥远的奖励做出长期改变。但通过一项简单的练习,他们可以改变这一点。
- 专注于重要的事情,让我兴奋地投入到生活中和做事上。
- 你需要弄清楚怎样才能让事情变得足够重要,重要到你愿意为了它而改变。
- 极度容易:越简单,越能坚持到底
- 人们总是希望事情很容易做。他们喜欢容易做的事情,也会坚持做那些极度容易的事情。
- 面对障碍,人很快就会放弃做某件事。反过来说,如果你学会了怎样消除障碍,就会很容易做下去。
- 改变环境,让它变得更易于做某事,就会让人们真的去做这件事。
- 虽然人们总以为自己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,但实际上,选择太多会让一个人难以做事。
- 拥有行动计划,让人更容易也更有可能去做一些事。
- 人们不只会把事情弄得对别人太复杂,也会把事情弄得对自己太复杂,反而让他们难以将自己的计划贯彻到底。
- 人们对自己,对其他人将来会怎样行事,也会做出过分自信的预测。
- 小的步骤比大的目标或梦想更容易达成。
- 不管一件事物看上去有多么愚蠢,如果它容易使用,人们就会用它。
- 让事情变得简单,容易,才是聪明的做法,有助于我们坚持到底。
- 简而言之,如果你无法坚持某件事情,请消除那些妨碍你做它的因素,就是这么容易。
- 行为在前:行为变了,意识也会随之改变
- 持久的行为改变通常并不始于意识告诉身体要做出持久的改变;它始于先做一些小小的行为改变,接着让意识反映这种改变。
- 自我认同是这一改变过程的关键部分。
- 神经记忆可以让人们回顾自己过去的行为,看到自己的改变,从而坚持做之前没法做到的事情。
- 不必控制自己的想法,只要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些小小的改变,你的意识就会跟着改变。
- 言语中的小小改变,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,及其行事方式。
- 身份认同很重要,“去投票对你来说有多重要”和“身为选民,去投票对你来说有多重要”。后者投票的几率高于前者。
- 如果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能够全神贯注而不是频繁走神,他们就会更喜欢该活动。
- 神经记忆的方法告诉我们:与其改变自己希望与他人更亲近的想法,不如去做一些事情,让你变得跟他人更亲近。
- 那些自愿决定去做的事,比如决定自己想要这份工作而非那份工作,自己选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日期,会有更大的概率坚持到底,实现预期。
- 选择范围小,人更容易做出选择并坚持下去。
- 让选择变的容易接受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:要让人感觉是自己主动选择的。
- 人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,来改变自我形象。
- 持久的行为改变始于行为的实际的、实体的变化,而不是思想中的变化。
- 光是寻思要穿上跑鞋不会带来变化,要真正把跑鞋穿上,才会带来变化。
- 致命吸引:极度诱惑才能让你无法克制地坚持下去
- 欲罢不能背后的科学原理——如果人们做某件事感觉到了奖励,就会继续做下去。
- 把无聊的事情变得有趣,具有奖励的性质,有助于你坚持目标,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。
- 日常生活中,我们只是习惯了以某种方式行事,如果做某件事的结果不好,我们就不会再做;如果结果好,我们就会重复这种行动或行为。
- 哪些事情最为重要,希望怎样得到奖励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。奖励和诱人奖励之间的区别在于,它对当事人来说是否重要。比较棘手的是,要对自己或他人足够了解,才知道什么真正重要。
- 5大妙招:
- 让做“正确的事”变的好玩。
- 用诱人的奖励调动人们坚持做事,比用恐惧和惩罚更有效。
- 别把金钱视为最佳奖励
- 光是教育不顶用
- 让活动本身变成奖励
- 人不需要额外的奖励去做本来就感兴趣的事情。如果你开始为这些活动附加奖励,人们说不定会认为这些活动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有趣,因为竟然需要奖励才有人去做它。
- 活动本身必须具有奖励意义才行。
- “快修”指的是对人做某事的需求直接强化。——依照前面“阶梯模型”和“极度容易”给出的建议,选一首非常简单的曲子来练习,将这作为第一步。
- “妙修”,只要你感觉自己已经走在了坚持的大道上,不妨逐渐减少奖励。
- 对人们原本就想做或者需要做的事情给予奖励,再加上事情本身就很有吸引力,这也带给了人们一个为什么应该继续做下去的理由。
- 与传统的金钱奖励比起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中在世界上留下积极的影响,对她们而言,积极的影响便是一种诱人的奖励。
- 如果你能够理解随随便便的奖励跟真正诱人的奖励有什么区别,那么,你就掌 握了实现持久改变的力量。
- 反复铭刻:把行为变成习惯,将习惯设为默认
- 如果你反复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,比如吃得更健康、采取更安全的工作方式、更具当下意识,这些活动就会铭刻到大脑中,让你更容易坚持做下去。
- 一旦习惯建立起来,大脑便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,并能够放松下来。如此一来,习惯就变成了默认行为。
- 重复一个行为就能教会大脑记住它,让它更容易被坚持下去。
- 冥想会给人们的健康,幸福,人际关系和生产能力带来持久的变化,甚至改变大脑的解剖结构。
- 把行为变成习惯,有助于将它铭刻在大脑里,增加“黏性”,以便坚持。
- 我把这称为“磁力行为”:实施某种行为(穿上跑鞋)可以变成“磁铁”,导致另一件相关且可取的行为(跑步)发生。
- 发挥武器的最大效能
- 每一类行为都需要一套不同的武器组合来改变。
- 如果你想教一个人做某件事,利用条件反射的作用就很好。
- 条件反射还有助于改变习惯,改变那些可以自动、无意识地完成的短期、简单行为。
- 这一点区别就是,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留意,能不能意识到自己当时正在做什么,进而决定了他有没有能力停下来。
- 哪一种武器更为适用,取决于人在做某件想要改变的事情时是否有意识,并且能不能对此作出改变。
- 创建持续变化的过程分为两步:首先,确定你想改变的行为属于我所说的A类行为、B类行为还是C类行为;接下来,利用所需的武器来改变这种行为。
- 自动行为指的是人们处于无意识做的事情。
- 改变自动行为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条件反射。
- 如果你想改变自动行为,不妨使用“极度容易”和“反复铭刻”的武器。如果可能,“行为在前”和“反复吸引”也用上。借助其他可以改变有意识行为的武器,益处不会太多,当然,也不存在坏处。
回应朋友圈中的三个言论
- 洗脑论:如果你的脑子谁一洗就成什么样,你还有脑子吗?
- 鸡汤论:
- 崇拜论:所谓的崇拜,是找到你内心中的那个神。既然是自己内心中的神,那必然是由你自己完成的。人人皆可成佛,然而佛不是人人。王阳明说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,圣贤可学而至”。我惊叹缮夤老师的学习能力与
王德峰演讲
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要得到一个事物,要从他的反面开始,你要强大要从弱开始,你要高要从低开始。你要长久的存在一个事物,要让他包含他的对立面。学业要想成功,就要包含它的对立面,困难。——困难是我们的恩人,敌人是我们的老师!
大家立一个flag,然后每周在群里打卡次数,然后系统返回金额,每周群内分享想法,交流。
群名:从小事儿做起。
坚持每天分享内容。每天输出内容。
有价值的内容都是要付费的